前言

  1. 用“给娃”的名义,给自己思考和记录的动力,为了自己更好。
  2. 教育是一生的事儿,更是自己的事儿,把一生的事情变成一周一周的,可以减少焦虑,让自己更踏实。
  3. 内容不限,可能是一次对话,可能是一件共同经历的事情,也可能是自己的一点儿心得体会。

克服面对公众讲话的恐惧,可能需要很长很长很长时间,慢慢来吧

David连续两周参加了天博雅在深圳举办的为期三天的公益讲堂,具体形式是让初中和高中的中国学生给留学中国的外国大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俗语、成语三种类型。目前举办了两次,他第一次讲的是传统文化,第二次讲的是成语。

每次讲完天博雅的老师都点评,我以为老师们会点评一些改进点,没想到老师们只讲优点,因为他们的观点是“我们同样需要的是自信,自信不是与生俱来,而可以靠后天的培养,来达到自信的状态,将自信状态带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在某种特定的状态下容易产生自信,面对某个知识领域时,我知道而你不知道时,我就更容易产生自信,利用这种文化差异我们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培养自信,锻炼当中表达能力的平台”。

而我,不由自主地深呼吸了多次,眼和口还是注意到了其缺点,就是紧张,表现在身体晃动、摸鼻子、捏瓶子等。

凭心而论,第一次身体剧烈晃动站不住,我提醒其“有意识告诉自己,站住,控制晃动”,会改善很多,第二次站得沉稳了很多,但还是手还是控制不住,摸鼻子、晃手里的遥控器。

然后我想起了我的情况。

  1. 小学二三年级,我和我姐在一个班,音乐课(唱歌课)老师让我们俩一起唱歌,我记得我没唱出口。我在工作后才第一次当众唱歌,是在石家庄,当时没有人意识到我是第一次公开独唱,我自己默默地克服了恐惧,无人知晓。
  2. 我工作后,已经快30岁了吧,在阿联酋迪拜跟客户演讲,中间休息时当地同时提醒我晃来晃去的,我第一次强烈意识到我有这个坏毛病。多年来,我还经常需要提醒自己沉稳,也经常在身边的人身上看到那种不自然的晃动,我心里都会会心一笑。
  3. 三十多岁,我才真正意义上当过所谓的活动主持人,当然表现也算非常一般了。

这些事儿都不是事儿,都可以克服,只要意识到并且有意识去改进。

这些“糗事”摆出来,可以提醒我不要急于求成,拉长到一生看,很多事儿都不是事儿。

事实、观点、逻辑

不记得什么时候和谁无意中聊起过美国的小学课文,得知有几年的时间都是在让孩子阅读,然后立即其中哪些部分是讲事实,哪些是讲观点,也就是FACT or Opinion。我当时感觉很有意思,因为我好像没有经过这样的训练,主动学习逻辑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之前以为自己很有逻辑,其实不然,表现在不会吵架、容易被某种观点影响、容易信书,比如我曾经推崇过《人体使用指南》这样的书。

聊起这个,是因为本周的一段对话,他语文有一项作业,谈在故宫开星巴克对中国文化破坏的看法。我们做了一番对话。 “爸,你看我们还有这种题目” “这个要根据事实和逻辑来判断。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什么行为叫破坏,破坏什么会导致破坏中国传统文化?” “不太好说,似乎古建筑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 ”那在故宫开星巴克是否破坏了建筑呢?“ ”不知道。“ ”如果不知道,也就是缺少事实信息,你是不是应该分条件来说,分为如果破坏了建筑和如果没有破坏建筑两种情况说?“ ”对。” “所以我们需要根据事实来分析,有自己的逻辑链,而不能凭感觉得出结论。如果只是凭直觉来给结论,那你就是不讲事实不讲逻辑,很low,我们要避免成为这样的人。”

观点是有很多种的,不需要也不能统一,但观点的形成需要有逻辑,而且必须是基于事实的逻辑,如果逻辑合理,结论不一样无妨;如果无事实、无逻辑,只有观点,则需要与其保持距离。